English

欧洲人的文化移植

1999-07-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潘小松 我有话说

近代欧洲帝国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灌输给各地的土著人,同时把土著文化改造成欧洲文化,后者西班牙人和法国人干得尤为起劲儿。其次,把欧洲文化移植到新殖民地。殖民者成了“新大陆”的欧洲模式代言人,他们将欧洲的法律、土地管理、财产所有制、社会及宗教组织、解决争端的方法及大都会衍生的一套政治在新土推行开来,并且行之有效。

18世纪初英帝国在美洲推行大都会文化之举一直是殖民史家们热衷书写的一页。早在1901年,爱德华·伊格尔斯顿就发表了颇有影响的《17世纪英格兰文明向美洲的过渡》。1930年至1970年,有好几位学者写书强调“新大陆”殖民者在文化上之受惠于不列颠,这其中就有研究英属北美殖民地文学文化的路易斯·B·赖特。在过去15年里,随着文化研究再度活跃,学者们对此越发注意。比如,理查德·L·布什曼写的《美洲的精加工:人物、房屋和城市》(1992)便全面分析了大都会的Gentility(优雅;绅士风度)如何影响殖民地的“精英阶层”,随后又如何于19世纪影响新兴的中产阶级。

新近,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又出了戴维·S·希尔兹写的《英属美洲的风雅谈吐和文字》(CivilTonguesandPoliteLettersinBritishAmer?ica)。此书主要谈的是文化移植这一过程。希氏第一本学术著作为《帝国的神示:英属美洲的诗歌、政治和商务1690-1750》(1990),出手不凡,它让读者认识到文学有文本之外的许多东西可研究。此书强调英属殖民地不同地区强有力的“横向”文化联系,作者是从美洲所有英属殖民地产出的文学作品着手研究的。他以为殖民地文学是欧洲大都会文学传统的延伸,后者是前者的灵感源泉。希氏举出许多例子证明殖民地文学的“不列颠特征”。

在新著《英属美洲的风雅谈吐和文字》里,希尔兹告诉读者,“美国文化的本土特点”是在社会文化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并且仍与英属美洲的文明理念脱不开干系。与大都会文化的不列颠形成对照的是,美国文化的潮流并不来自宫廷和戏院,而是来自新式的咖啡屋、俱乐部、茶桌、沙龙和创造性的社团——这些都产生于17世纪后半页的欧洲,并于18世纪盛行开来。

很对不起读者的是,杰克·P·格林为此书写的妙评我读后怎么也找不着了,更深入的意思因此不能表达了,就此搁笔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